【女建築師專訪】郭中端-延續台灣環境的美好-幸福空間

郭中端從日本多年的見聞說起,聊生活也談設計,真摰懇切的言詞,發人深省。從生態大環境到你我生活的小環境,唯有我們彼此尊重,身為台灣居民的我們,才能一起守護並且延續台灣這塊土地的美好。

【女建築師專訪】郭中端-延續台灣環境的美好

2016-11-22| 人氣:10347
<table class="html_content" style="width: 725px;" border="0" align="center"> <tbody> <tr> <td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9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9.jpg" alt="issue07_03_09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480" /><br />▲中都濕地公園(圖片提供-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)</p> <p>&nbsp;</p> <p>對待環境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,而這位傳奇景觀規劃師-郭中端,深入了解在地文化和環境生態,抱持著對台灣熱愛、對土地謙卑、與生物共存的態度,完成了數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重要景點。比如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、北投溫泉親水公園、中都濕地,以及深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等等,都是台灣人空暇時會攜家帶眷造訪的美麗景點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這次與郭中端進行的專訪,在充滿自然綠意的中冶環境事務所進行,輕鬆自在的談話內容,跳脫了景觀建築事業的範疇。郭中端從日本多年的見聞說起,聊生活也談設計,真摰懇切的言詞,發人深省。從生態大環境到你我生活的小環境,唯有我們彼此尊重,身為台灣居民的我們,才能一起守護並且延續台灣這塊土地的美好。(以下專訪內容,編輯簡稱「編」;張清華建築師簡稱「郭」)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1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1.jpg" alt="issue07_03_01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484" /></p> <p>&nbsp;</p> <p>&nbsp;</p> <p><span style="color: #ff7700;"><strong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編</span></strong>:景觀建築對於很多人來說,是比較陌生的詞,想請問您對於景觀建築的解讀是什麼呢?</span></p> <p><br /><strong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郭</span></strong>:「景觀」這字眼是近二、三十年才開始使用,以前大家都說是庭園造景。其實「景觀」是從日本漢字而來,日本大概有「景觀」的用法三十多年,因為感到很貼切所以台灣也跟著使用了。我在日本念建築又念都市計畫,回來台灣開始做景觀,建築其實就像是我們桌上這個杯子,當時所謂的庭院造景只是杯墊,景觀則是這整張大桌,包含了桌上所有的物品,再更放大來看就是都市計畫,只是都市計畫比較不能顧及環境生態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我的指導老師是以建築環境為主,是一位歐洲出生長大的日本人,本身也是熱愛旅行的登山家,他的生活與見聞是很寬闊的,因此有許多關於各國都市及環境的研究。有一次老師到了台灣,發現台灣的都市設施,不會因為人都在睡覺就荒廢,不像日本店家晚上六七點就停止營業,所以給我的第一個研究案就是「24小時都市」,他說想要把這想法帶回日本(笑)。這些講的都是一種「生活方式」,不論是空間、建築、環境景觀,這都是因為我們「生」在這裡「活」,才有了相對的規劃需求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2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2.jpg" alt="issue07_03_02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484" /></p> <p>&nbsp;</p> <p>&nbsp;</p> <p><span style="color: #ff7700;"><strong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編</span></strong>:我們知道您在日本生活多年,您看到日本人做設計或做建築有哪些特點呢?</span></p> <p><br /><strong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郭</span></strong>:設計是一種「生活學」。從很多人的生活,導致了桌子應該如何放,為何選擇圓桌和這張長椅,這都是從生活需求來的。從杯子、盤子、桌子、椅子,跟每塊土地的風土民情都有關聯,雖說傳統一直在突破,但無論造型再誇張,桌子跟書架還是要平的,這樣才能放碗盤、放書本。從小的設計到到大的建設,跟生活需求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回台灣的時候,我買了一盞有造型的燈,但晚上馬上被尖銳的角刮傷,這是因為台灣設計經常學了造型,卻沒學到細節,忘了考慮生活層面。有句話說「God is in the detail.」或「Devil is in the detail.」,日本是非常重視細節的國家,所有設計都在細節裡。有時候國人到了日本,很多事物乍看下沒什麼,但使用起來卻會覺得貼心,就是這個道理。日本設計講求從生活的角度思考,小到杯盤、茶碗的造型,都不會是歪理,一些弧線、凹槽都有正當理由,講得出「為什麼」才做的。當然,日本也是有很多無聊的發明(笑),但出發點同樣是在解決生活與人的問題。受到日本教育和環境影響,我們自己在做環境規劃時,也是考慮機能優先,但機能裡面必須照顧到美,因為我們認為美也是機能中的一部分。所以做設計時,先考慮用途合理,但美也會在裡頭一起做到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3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3.jpg" alt="issue07_03_03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484" /></p> <p>&nbsp;</p> <p>&nbsp;</p> <p><span style="color: #ff7700;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<strong>編</strong></span>:日本當地看待環境,是否有哪些不同的想法或值得我們探討的地方?</span></p> <p><br /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<strong>郭</strong></span>:我覺得還是回到生活來談,像是日本流行清貧主義,生活越來越簡單,比如年輕人選擇不買車,而使用共乘或共用的方式,不用養車而且對環境也好。又像是所謂有一點積蓄的小資族,一件兩千元的衣服,以及定價四千元但賣方會捐出兩千元給落後國家(此為情境假設),算起來二件衣服本身價值相同,她們覺得選擇後者的滿足更高。這樣的生活態度,是一種對環境的省思,認為應該要做對社會公益好的事情,不應該把錢花在奢豪的物質上,經濟允許下寧願多花但要幫助到他人或社會環境,是新的清貧主義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現在人常說「樂活」LOHAS (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),樂活也是講一種態度,可以落實在生活當中。日本有一家星野酒店連鎖集團,幫助其他日本家族式老旅館重生的過程,同時還開發、盤點在地的資源,進行整合與活化,而不把所有好處佔盡,也是企業關注環境發展的態度實踐。比方說,旅客來店住宿,會積極建議他們到村子內,享用以當地食材烹調而成的餐點,也可以前往湯屋泡溫泉,或者到附近國家公園進行生態導覽。如此一來,推動民間自行開發成一個觀光區,不破壞當地環境改造成現代化社區,而是找出社區特色深入經營,構成小的觀光文化產業鏈。不光以集團利益出發,也對於當地的環境與經濟有所貢獻,使居民一起變好。這時候,村子裡的老舊店舖賺了錢,也可以自行進行改裝,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給遊客,促成互利共生的正面循環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4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4.jpg" alt="issue07_03_04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484" /></p> <p>&nbsp;</p> <p>&nbsp;</p> <p><span style="color: #ff7700;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<strong>編</strong></span>:請問您認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,好的景觀要具備哪些條件?</span></p> <p>&nbsp;</p> 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<strong>郭</strong></span>:台灣社會很緊張很亂,我認為要做出讓人自由呼吸、放鬆的環境,一個在這塊土地上,很舒適服貼的景觀。我們要求做景觀建設,要能做到「古」與「清」。十個口成為「古」字,這麼多口來看待環境,人與人會彼此流傳「以前我阿嬤說」、「以前如何如何」,能夠從「以前」一直流傳到現世多半是好的。因此建設不是破壞而是以修復的角度,讓好的可以繼承下來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現代工法和過往不同,但我們要盡量找出古時的好,把損壞盡量修補,才能把前一代傳承到我們身上的,再接續傳承給下一代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而「清」字,三點水加上青,有水有綠意,看起來就清了。我們的環境要做到,讓人走進來覺得清幽,可以放心想事情或活動。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如果環境可以讓人午夜夢回,都想到在這裡散步的記憶,那使心情放鬆的目的就達成了。舒服的環境,讓人內心真的覺得可以休息,人要適當地停下來,才有辦法繼續往前走,我們期望環境可以起到這樣的力量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5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5.jpg" alt="issue07_03_05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544" /><br />▲八田與一紀念園區(圖片提供-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)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6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6.jpg" alt="issue07_03_06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482" /><br />▲八田與一紀念園區(圖片提供-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)</p> <p>&nbsp;</p> <p>&nbsp;</p> <p><span style="color: #ff7700;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<strong>編</strong></span>:您的景觀規劃中,可以看見「水」扮演了重要角色,這是出於什麼原因呢?</span></p> <p><br /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<strong>郭</strong></span>:就像人每天要沐浴洗臉一樣,環境要乾淨漂亮,也一定要有水。水,洗面、洗心、洗環境,景觀中的水非常重要。我們做景觀要照顧到其他生態,生態都要有水,水是生命的指標,而有了生命的存在,一切才會有意義。因此可以看到我們每次環境規劃裡都會有水,像是把髒水變得乾淨,沒有水就挖個水池。水與生態的連結很神奇,也許你在家裡陽台擺一杯水,隔天鳥就飛來了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有時候要思考,人是萬物之靈,可這萬物之靈,有沒有思考到其他生靈呢?人雖然在頂端,但下面如果沒有了生態,人也無法立足。生物也要吃要住要生活,我們人類在做任何建設都要考慮到這些。當一個環境裡沒有鳥叫、沒有蟬鳴、沒有藍天,光有綠樹也沒有意義。當一個環境裡有其他生命一起參與,在大自然中聽見蟬鳴鳥叫,看見青蛙和螢火蟲,這些生命也會豐富我們的生命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7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7.jpg" alt="issue07_03_07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488" /><br />▲冬山河親水公園(圖片提供-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)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08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08.jpg" alt="issue07_03_08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544" /><br />▲北投溫泉親水公園(圖片提供-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)</p> <p>&nbsp;</p> <p>&nbsp;</p> <p><span style="color: #ff7700;"><strong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編</span></strong>:環境景觀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是無形資產,我們可以如何做起,一起讓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好?</span></p> <p><br /><strong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large;">郭</span></strong>:從每天都能接觸到的城市環境來說,每個人都會說台灣街道好醜,比如違建、路邊佔用停車位、陽台凸窗鐵窗、招牌看板凌亂等等。這是因為民眾多半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與方便,而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觀感和想法,而景觀要做的就是考慮「大多數人」。縮小來看環境這件事,當自家的鞋子亂放在門外,佔用了公共走道,也是一種小的環境破壞。維護環境需要居民自發性地去做,自覺沒有公德心的事情不做,從屋裡的個人習慣開始,才可能延伸去影響到整座城市景觀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都市環境問題一環扣一環,而人生活在環境裡,要自知人也是生物,需要有對待環境的秩序,而不能是先搶先贏。室內是人生活最親密的空間,住的人要先對環境和生活有一個新的態度,才可能從最私人的臥房、客廳、玄關、樓梯間一直擴散出去。我的指導老師一直主張「小政府」而不主張「大政府」,因為政府越小越好,「小政府」是一個統籌的平台,有社區規劃師參與,且讓居民有自主規範。從最小的房間到房屋到社區再擴展到城市,生活習慣要從公民教育開始,讓國民從小接觸生活美學,大家一起落實,環境才會變好。</p> <p>&nbsp;</p> <p>&nbsp;</p> <p><img title="issue07_03_10.jpg" src="../../../uploads/gs/columnpage/2408/issue07_03_10.jpg" alt="issue07_03_10.jpg" width="725" height="484" /><br />▲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/代表 郭中端</p> </td> </tr> </tbody> </table>

採訪撰文 | Chris

攝  影 | 張紋豪

圖片暨資料提供 |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

 
 

標籤

標籤